此文的作者Sherry,是一個夾在中西方文化間長大,在美國500強做過項目經理也嘗試過在中國創業艱辛的姑娘。
上三周我有幸在Tuck商學院當了回助教。由于達特茅斯學院的本科是文理學院,沒有商科類課程,Tuck商學院就推出了一個Bridge項目,給達特茅斯學院在校的大學生們培訓一些商業的基本理念。
我作為助教,主要負責管理3個小組,協助他們組建團隊,答疑解難,指導他們做final project。
讓我先來介紹一下我的學生們吧~他們是達特茅斯學院的大二至大四的學生;他們的專業上至天文,下至地理,還有經濟學, 工程學,以及各種類別的liberal arts;他們的平均GPA都在3.5以上。
這是怎樣一群學生呢?達特茅斯學院每年的本科錄取率大約為10%,而GPA能達到3.5以上的大概是年級的前15%—20%左右。雖然我比他們多了不知幾年的工作經驗和閱歷,有時也還是會被他們的問題刁難的想哭。
這三周,我時不時要扮演知心姐姐又得時不時披上嚴厲的面紗,一會唱紅臉一會唱黑臉,#鬼知道我經歷了什么#。但是,也正是這三周里日日夜夜的相處,才讓我有機會深入了解了一批現在正在名校讀書的大學生們。
那么今天我就來聊一聊,為什么美國名校的大學生更容易成功。
1、強烈的自我激勵與求知欲
雖然整個項目的課程是完全沒有分數的,但是這群學生卻都每天自發的小組討論學習到深夜。
有次,我給我負責的其中一個組的小姑娘Sharon講了present value應該如何計算。另一個小組的男生Gus正要回家之前跟這個小組的朋友閑聊的時候聽說了,于是扔下書包滿屋子找我并嚷嚷著,“我聽說你給別的小組講了present value,你能不能也給我講講?"
“I just wanna learn! (我就是想要學習一下) ”,好不容易找到我的Gus誠懇的看著我說。
又有一次,我負責的一個學生Jordan怯怯的問我能不能從頭到尾給他和他的小伙伴講一講Statement of Cashflow (現金流量表),結果一個本來10分鐘就能講完的課題兩個大男孩硬生生把我畢生懂得金融知識全都問了一遍。他們的問題涉及到股票市場和基金運作,資本市場和商業運作,相關的不相關的,足足問了一個小時。
"We just want to pick your brain! (我們就是想借機向你好好討教討教)",Jordan說。
普通學生就題論題,而這些名校的學生強烈的求知欲讓他們懂得時刻抓緊一切機會學習與一個重要的知識點相關的一切知識。
在這個過程中,他們不需要外界設置任何的獎勵或懲罰作為激勵手段,他們會self-motivated (自我激勵),并自我努力。
正如德國作家斯普林格在《激勵的神話》中所說的:
“強烈的自我激勵是成功的先決條件?!?br />
2、敢于挑戰權威
也許由于深受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中國學生很少彰顯挑戰權威的行為,尤其面對教授或者長者的言論,總是唯命是從。
美國名校的學生十分有自己的主見。對于教授的言論,他們雖然尊重,但會以批判性的思維來評斷。如果他們有質疑或者覺得自己的意見是正確的,他們會大膽的提出。
在整個項目中,我目睹了無數次學生與教授之間的爭執:“教授,我認為這里是不正確的!” “教授,我認為還有比這更好的解決方案!”
有一次我給一個大二的學生Hunter改簡歷,我提議讓他把其中一句看起來毫不相關的銀行培訓內容刪除。Hunter遲疑了一下,想了想對我說,“我并不認為這是一個好主意,我認為這項培訓對于銀行業來說很重要?!?并最終堅持了自己的意見。
普通學生在權威面前通常一味接受,而這些名校的學生在接受新知識的時候懂得用批判性的思維來評判這個觀點。
敢于挑戰權威,才有可能最終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3、懂得精準的表達自己的需求
其實這三周接觸下來我最驚訝的莫過于他們精準表達自己需求的能力。
我的學生Jordan每次找我幫他模擬面試的時候,都會有邏輯的簡約的表達自己的需求,比如,“今天我打算主要練習關于市場動向方面的問題”;或者“一會兒咱們用20分鐘,你來問我一些簡歷上我列舉的興趣愛好,我想練習一下這種冷門問題的回答”。
再比如,每次我的學生在找我幫他們檢查他們的小組作業的時候都會清晰的列舉他們已經熟練掌握的地方和需要幫助的地方。
普通學生在尋求幫助的時候可能自己并沒有一個清晰的策略,而這些名校的學生從來不會扭扭捏捏,廢話連篇。每次溝通,他們都會把該說的在最短的時間內有策略的表達清楚,不該說和不重要的不說。這樣既精準的表達了自己的訴求,又為雙方節省了時間。
著名的成功大事卡耐基曾經說過:
“一個人的成功,有 15%取決于知識和技能,85%取決于溝通——發表自己意見的能力和激發他人熱忱的能力。
的確,步入社會以后我們的工作時大部分時間都在與人溝通。懂得精準的表達自己需求的人,也就比其他人更容易成功。
4、注重靠直覺思考問題
在中國的應試教育下,我們中有多少人都習慣了死背公式套公式的套路?
但是,我的這群學生沒有一個愿意接受這樣的套路。我被他們折磨的最多的一個問題就是:“What is the intuition behind this? (這道題怎么用直覺來理解)"
市場經濟的供給關系要用直覺來理解,資本市場的運作要用直覺來理解,就連財務報表的借貸關系都要用直覺來理解。
新接觸任何一個公式,或者任何一個新的理論,這些學生們都要反復探討它們背后的intuition是什么,以及如何intuitively的理解這個理論。
普通學生死記硬背,而這些名校的學生更注重靠直覺去理解問題。死記硬背的知識總有一天會被遺忘,但intuitively理解了的知識卻可以被融會貫通,他們在今后做各項決策時也就顯得更加明智。
這也就是為什么這些名校的大學生可以談天說地看似對每件事情都略知一二的原因。
其實,如果你能做到上面的這四點,無論你是不是名校畢業,都比別人更容易成功。